tags: 养生 治未病
pages: 260 261
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类在长期进化、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生理上形成了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以适应外界变化,并作出自我调适的能力,是维系健康的重要环节。因此,人若不能顺应自然,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全身功能处于失调状态,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则易患外感疾病。养生必须效法自然,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精神调养等方面都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中医学倡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认为,四时阴阳为万物之根本,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和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均是顺应自然养生的体现。
外界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故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又影响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人类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增长,但是也要看到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污染、贫富分化、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紧张的生活节奏等,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成为身心疾病的促发因素。社会因素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政治地位、人际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功能和体质产生直接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因此,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灵枢·本神》
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防病保健并非单纯医学本身的问题,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寿命的延长。
自然界四时气候和昼夜晨昏等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只有顺应自然变化而摄生,才能保障健康,避免邪气侵害,减少疾病发生。据此《素问·上古天真论》
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顺时养生原则。法,即效法、顺应;阴阳,指自然界变化规律;和,为调和,协调;术数,即修身养性之术。法于阴阳,意为效法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和于术数”是指选择适宜的修身养性方法,如形体锻炼、精神调养、食疗药膳的合理运用等。人们应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能动地调节衣食起居,采取修身养性的方法,从而摄生防病。